学院文化

【中国石油报】“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

作者: 发布者:肖凡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9-04-01 浏览次数:844

公元2005年1月17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年轻人题为《为中国石油海外事业甘于奉献》的汇报发言,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这位年轻人叫苏永地,现任中油国际(尼罗)公司副总地质师。

尼罗公司的一位中方人员说,苏永地是一个实实在在为党旗增光的人。他用诗句介绍了苏永地的工作:熟读天书觅油花,探井九口亮中华;连片构图惊四座,特设岗位仅一家;大奖褒扬少年志,团队增援义无价;外方盛赞情切切,石油文化正朝霞。

苏永地说过:“我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多找石油储量就是报效祖国。”

熟读天书觅油花

在走近苏永地之前,读者要从了解他的工作开始。

苏永地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1985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

20年来,他一直在地质油藏解释岗位工作。

石油勘探开发,是多学科多工种的综合工程。油藏解释之前的重要工序是地震勘探。勘探工作者通过先进仪器,将地震所取得的资料集中绘制在一张地震剖面图上。

对行外人,这剖面图是一张“天书”,无数条密密麻麻、粗细不等的波浪线簇拥在一起,既像黑压压的蚂蚁群,又像微起涟漪的海面。然而,就是这张“无字天书”,在地质家眼里,却是亿万年沧海桑田的见证,是大地袒露的心灵轨迹。有专家比喻说:“这张图,就是地震勘探工作者给地下构造照的像,好比是医院拍的X光片。不同水平的医生,往往可能对同一张X光片作出有病和无病的相反结论。”

一个优秀的地质家应该是艺术家,拥有富于创造性的头脑,能够看到油流的奔涌。这一张又一张“无字天书”,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封又一封大地的“情书”。在热烈的意蕴中,他们皓首穷经,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苏永地的工作,就是从地震“X光片”中,分析哪里有油,哪里没油。然后,根据他的分析成图,再确定打井的位置。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中心多年来负责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勘探开发的资料研究。

记者走进了海外中心的解释室。

在宽敞的办公室内,占据绝大部分空间的就是图纸———地震“X光片”,每张摊开足有桌面大小。记者粗略地估算,仅靠墙的一些卷成筒的图纸就有近千张。

海外中心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面对这些地震剖面图,解释工作更像中医把脉。只有经验丰富的中医,才能从脉象上准确判断病情。在非洲这个构造上,采集到的仅二维地震测线就有700多条。把这近千张的资料全解释完毕,也还远远没有做完这700条二维地震的资料。还有三维,就更复杂了。地震图上的每一条线,解释人员都要数十遍地分析、描画,一条都不能少,最后才能解释成地质构造图。”

构造解释工作是勘探工作中最繁琐、细致而枯燥的工作,然而又是十分耗费脑力和心血的工作。解释工作者长年伏案、描画、分析、思索,需要高度忘我。一张地质构造图,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的昼夜工作,而且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次的工作都是有效的。在国际石油行业,一个解释工作者成图的成功率能在40%至50%之间,就很理想了。

一份解释成图完成后,解释者必须有好几天的休假时间,以恢复体能。

苏永地20年来,无论是早年在中原油田还是后来在北京、在非洲,和同事们就这样默默地有时是孤独地在做这项工作。

长年这样工作会影响人的性格,何况苏永地本就喜欢思索,不善言辞。因此,对一个不熟悉的人,对一个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话题,苏永地说话“三五个字就有一个逗号”。

苏永地给人以木讷的印象,这恰恰能让人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地震剖面图(“X光片”)有多少线条,外行人数不清,就像大海有多少层波浪一样数不清。但苏永地做资料解释工作就一定要把这些线条不仅数清,而且还要每一条(一条都不能少)反复若干次地分析、描画。面对波浪般的线条之海,解释工作者就要做到临空俯视,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找到石油储藏方向,锁定下步勘探的主攻目标。

作为勘探地质专家,苏永地就具备了如此宽阔的胸怀。

有了构造成图,才能确定打探井的位置。海外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一口探井的成本少则一二百万美元,而且一口井打完而不见油,是常事,风险极高。

在国际石油市场,这种打井的高风险带来了各国石油公司比拼科技实力的机遇。非洲大地为比拼提供了舞台。

国际石油风云中,走来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这支队伍中走来的苏永地,为了国家的形象,展示了自己的才智。

探井九口亮中华

1996年11月,非洲一个勘探区域拿出3个总共约5万平方公里的区块,简称为1/2/4项目,进行国际招标。

12家国际知名公司参与竞标。

上世纪70年代,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曾在这里进行过勘探,投资巨大,但不见成效,外商只好撤走了。

此次国际招标,中国石油集团成为竞标的胜利者,这是中国的石油工业第一次走进国际石油勘探市场。

竞标成功,但中国石油集团却理智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在市场机制,尤其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石油在国际商务、作业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况且,东方文化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最佳境界应是互惠双赢。更何况勘探开发的风险很大,自身也需要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积累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

因此,中国石油集团决定走合作开发之路,选择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加拿大SPC石油公司和非洲一家国家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联合公司———大尼罗石油作业有限公司(GNPOC)。

起步难。在多国合作的联合公司,每一方的起步都有亮相的意义。

1997年7月,满头乌发的苏永地第一次踏上非洲这片土地。

这里比想象中还要炎热,全年多数时间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夏季则高达70摄氏度,蚊虫像飘扬的雪花,中方人员夜里在地上露宿,必须先喷洒一种独特的驱虫剂,用驱虫剂在地上划一个圈。在烈日暴晒下,中方勘探员工的脸被晒破了皮。

大尼罗公司的办公楼面临古老的尼罗河,勘探现场离办公住地1000多公里。

为赶在雨季前进入现场作业,联合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尢尼提油田126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解释,并提供一批探井井位。

苏永地是这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深知完成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此前,加拿大SPC公司曾用半年多时间对这个油田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构造、油藏十分复杂等原因,没能完成解释和评价任务。

参与角逐而落榜的西方一家石油公司总裁曾断言:“把这个项目交给中国石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话激发了苏永地的自尊,他深知自己的第一仗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争分夺秒地投入工作。

1/2/4区是陆相断块。陆相找油正是中国石油勘探工作者的看家本领。依靠多年在类似的国内油田研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熟练掌握地震交互解释软件的优势,仅用一个多月,课题组就迅速完成了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编制出5层构造图。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工作量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一个多月里,苏永地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对上千万条地震线条作了反复的测算、分析、比较,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首战必须成功!”在枯燥的测算中,苏永地用这种信念支撑自己。

毕竟是首次国际合作。这期间,联合公司和其他3家伙伴公司曾两次派专家到中方来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并与加拿大公司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无可挑剔!”专家们惊奇地评价了中方人员的研究成果。

根据各家拿出的构造成图,联合公司第一轮探井陆续部署实施开钻。

加拿大专家确定的预探井接连失利两口。

马来西亚专家确定的两口预探井失利一口。

苏永地前后提出的9口预探井,口口出油,成功率100%。

连片构图惊四座

首战告捷,中国石油赢得了主动权。

9口井,100%的成功率,合作各方都在盘算着经济效益。9口井的绝对数字并不太大,但所有的合作方透过它重新认识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

苏永地被点名调入大尼罗作业公司勘探部。当时勘探部经理、副经理分别由加拿大和马来西亚方面担任,勘探决策权掌握在合作伙伴手里。但苏永地奠定了自己在勘探部的技术权威地位,他的名字开始成为一种符号。

“以后凡是苏永地做的构造图一律免检。”这在严格按程序办事的联合公司至今也是惟一的。勘探部规定,以后不管哪一方定的井位,都交苏永地审查。

从最初的被忽视、怀疑到被认可,直至受到尊重,由于苏永地的卓越表现,中国石油的技术人员在联合公司中的地位发生了大的变化。从那之后的8年来,苏永地确定预探井的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外方。

然而,苏永地所追求的远不止是个人确定井位的成功率。

1997年,联合公司勘探部安排他负责1/2区地震资料解释和井位设计工作。可是,作为勘探主战场的1/2区却没有全区连片构造图,就像一个城市只知道盖楼房,却没有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更没有详细的基础资料。“这种开发方式不仅不能快速,更会影响发展规模。”他看到,这势必影响勘探井位部署。为了系统评价1/2区的勘探潜力,他主动承担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做一张全区连片构造图,这是他的提议。做这项工作,他将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与几十亿条次地震曲线在寂寞中对话。由于是定额外的工作,他将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

从早先在这里搞勘探的著名跨国公司到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1/2/4区共钻井60多口,采集了二维地震测线700多条,长达两万多公里,各种资料堆成了一座小山。而且各家的采集参数不同,地震资料品质差别很大,成图的困难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又是一个深夜,他的腰部作痛。身边一个大学同学说:“你这肾的毛病,大学曾休学一年,现在不能总这样拼。”

“没关系。我们刚进大学时,学校连楼房都没有。”苏永地的话会引起贫穷的话题。他没有往下说,仍然把头埋进了图纸中。

连续一个多月,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由于过度疲劳,苏永地病倒了。化验结果,几项肾功能指标严重超标,医生和同事都劝他停止工作,回国检查治疗。可是,联合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其他伙伴公司派出的人员不熟悉新的地震解释系统,他想到自己是中方派出的科技人员,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国石油的形象。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回到了解释室。

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幅囊括1/2区主体部位,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的主力油层顶面构造图完成了。这成为联合公司组建以来的第一张区域构造图。

与其说这是一张质量高、蕴含着丰富地质信息的技术资料图,倒不如说是中国石油技术实力的展示图,更像是中非人民纯洁友谊、互惠双赢的历史存照。

为了做成这张图,苏永地白发陡增。他处理和绘制过的图纸,竟把办公室堆得没地方走路。

做了外方合作伙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大尼罗公司的所有合作方技术人员对苏永地由业务上的佩服,上升到对他人品的敬重。对中方人,对中国人,曾有过疑虑的人,对中国石油的合作不再疑虑:“你们CNPC(中国石油的英文缩写)有一流的苏先生,更有苏先生这一流的贡献,我们的合作将永远是愉快的!”

加拿大一位工程师说,勘探部外方经理拿到构造图后喜出望外,如捧国宝,逢人就讲:“你们看,这张图是CNPC苏永地做的,图上标明了66个有利圈闭,我们勘探部今后的工作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联合公司据此制定出后续几年的大规模勘探开发计划,陆续见到效果,1/2区的原油可采储量从1997年年初的不到4亿桶,迅速增长到2002年的10亿桶。

特设岗位仅一家

主动分忧的责任心,不计报酬的奉献,权威可靠的资料,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合作伙伴看到了中方技术人员的素养和价值。

在国际商业往来中,一张地质解释成图,价值至少得四五十万美元。苏永地主动做出权威的连片构造图,又该值多少呢?

无价的情谊无以答酬。为此,联合公司勘探部破例为苏永地专设了一个主任地球物理师的岗位,使他有机会更好地贯彻CNPC的战略决策。面对这种信任,不善言辞的苏永地十分感谢:“这个岗位不仅是设给我本人,也是设给所有中国石油技术人员的。这是国外同行的肯定。”

渐渐地,从地震解释、综合评价,到井位部署,中方人员的意见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在勘探部署上,也形成了一个习惯,外方同行每当需要确定井位的时候,都来找苏永地。一种国际合作的和谐氛围在合作公司内外形成,苏永地用自己的作为,引领了一种融洽真诚的风气。合作共事各方人员之间见面的一声“哈罗”,也不再具有程式化的客套,友谊在渐渐交融。1/2/4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就连当初在1/2/4区竞标落选的那家西方公司的总裁也改变了态度,诚恳地说:“只有中国人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石油竞争的需要,毕业20年来,苏永地没有停止过对新理论新知识的不断学习。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开始学习含油气系统理论,逐步掌握了国际最先进的地质理论,并将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多年的勘探实践中,他除了精通地球物理技术,还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相关地质、测井等学科知识,能熟练驾驭多种计算机软件,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方法去综合解决,这些在非洲石油项目的科技攻关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访,年长的专家对苏永地十分赞赏:“小苏为人踏实、稳重,谦虚好学肯钻研,物探、解释、测井、试油、录井他全掌握,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合乎时代发展趋势。”

大奖褒扬少年志

多国合作的1/2/4项目在健康、稳步的发展。但困局并没全部解开。其中,4区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经过了10多年的勘探,没有获得商业发现;联合公司勘探的头5年里,在4区的勘探投入超过1亿美元,打了9口探井,也仅发现了一个小油藏。4区该怎样发展?或要不要更大的投入,各伙伴公司勘探专家都持谨慎和忧虑的态度,失去了进一步投资的信心。

在就此放弃还是继续投入的关键时刻,苏永地和中方公司的技术人员雍风军等人挺身而出,开始了对4区的重点攻关。面对不利的勘探形势,他们深入剖析了失利井的原因,结论是,过去的失利要么是思路不对,要么解释中出了问题。为了有十足的把握,苏永地和大家以更大的毅力复查了以往的资料。当又一堆资料图如山堆积后,伙伴们相互发现:对方瘦得脱相了。这次工作量,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两万多公里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进行了构造研究与成图。同时,结合已有钻井资料,进行综合地质分析,苏永地认定4区有油,主攻方向应在西北部和东北部,由此提交了具体的勘探部署。

结论和方案汇报到了国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部高度重视,组织多名专家会审。在取得完全把握后,高层人士诚恳邀请合作公司的各方聚首北京。中方从技术层面做了详尽的解释:“我们的利益是共同的,使我方有信心的是,对这些资料的重新解释,不仅是苏永地先生亲自做的,而且还是我们团队共同协作,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得出的结论。”

几天过去了,各方对投资仍然慎重,因为一旦决定投资,少则几百万美元,多者可能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能否见效,将冒极大风险。但惟一的机遇也就蕴含在这极大的风险之中。

各投资伙伴终于被说服,他们没有根据忽视中国石油,他们也不甘心5年时光上亿美元打了水漂。最后各方同意钻探迪福拉西1井。结果,这口井实现了4区勘探的重大突破!2004年5月,这里建起了年产100万吨的油田,开始回收4区巨额勘探投资。

苏永地名字这一无形资产在100万吨油田事实面前,又大幅增值。2003年至2004年,苏永地又在东北部发现并评价了目前4区规模最大的油田———里姆复式富集油田,探井单层试油日产高达5000桶,再创1/2/4区勘探试油历史最高产量纪录。里姆油田最终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将超过5亿桶,2006年可建成150万吨产能。这些发现,重新改写了4区勘探开发的历史。

在一个几乎被放弃的勘探区块,找到了大油田。中国石油的国家品牌因苏永地的工作而光彩夺目的树起在非洲人民和各国合作者的心目中。

由苏永地参与完成的《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与实践》,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技术在海外找油获得的成功和突破,它向世界证明,中国石油有能力跻身世界最前沿。

团队增援义无价

6区是中国石油集团的独资项目,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属世界级难题地区,也是西方大公司最早退出的区块。

2000年年底,中国石油正式介入这里的开发。但那时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有能力、身体条件合格的技术人员几乎都集中在联合公司,从原则上讲,联合公司的员工不可能给独资的6区工作。

6区起步,第一道难关就是探区的地震资料解释和成图一时还没着落。当时,苏永地在1/2/4区的本职工作已经非常饱和。而联合公司毕竟又是多方合资的公司,它的管理制度要靠每一个员工去遵守,何况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自己国家的形象。但是,6区项目对中国石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苏永地面临两难:祖国,非洲,联合公司,怎样处理相互间的关系?他是个杰出的地质专家,但不一定是个行政协调好手,他只知从自身挖潜。他想好了,白天正常在联合公司上班,晚上和节假日,到6区加班。

6区到联合公司驻地并不远,约两公里左右。每天晚上,当尼罗河西头的夕阳落尽,苏永地便开始两公里的征程。在他无声的带动下,1/2/4项目的中方其他技术人员也默默地加入到这段征程中。

“尼罗河畔短途长征。”有伙伴想出了这句有诗意的话。这短途长征,苏永地和他的中方伙伴们坚持走了9个多月,就是从那时起,不到40岁的苏永地,头发已经花白了。

以团队的力量增援6区,以工余的时间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心。天不负人,6区的勘探形势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段时间,因为生产急需,连续一周的夜晚,苏永地同大伙完成了福拉212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新发现了勘探前景更好的福拉北构造,确定了福拉北1井井位,发现油层41米,实现了6区勘探的重大突破。这里最终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7000多万吨。至今已建成100万吨产能,正在进行200万吨产能建设。

6区勘探获得了突破,“6区亿吨级储量油田的发现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这一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申报时,苏永地的名字被排在了前面,但他坚持排在大家后面。他说,6区的成功是团队努力的结果。

名与利,这是多少人追求的事。在社会转型期,不择手段获取名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苏永地的所作所为却让有些人费解,“真的是这样吗?”哪怕获得一次省部级奖励,就有可能为职务或者职称的晋升加分,而早年在中原油田工作时,苏永地就把职称名额让给过别人;把名字署在论文后面的事也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以至熟悉苏永地的人,对一位高层人士对苏永地的评价极为折服:“苏永地是一个真正谦虚、真正淡泊名利的人。”

从苏永地的身上,西方人看到了东方人的美德。

外方盛赞情切切

国际化经营尤其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联合公司勘探部,有位外方同事67岁了,但工作中还是用手工绘图。苏永地走近他,教他通过计算机构图,IESX地震解释软件苏永地很早就熟练掌握了,他毫无保留地教给这位外方老者。老者十分感动,真诚地称苏永地为老师。“请别这样称呼我,您年长,经验丰富,我也应多向您学习。”

在联合公司这个和谐的环境中,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带来的隔膜日渐消失,一种新的合作文化在逐渐萌生。关于计算机成图,外方同事求助苏永地已很自然随便。苏永地热心参与到为当地培养本土化人才的事务中去,他带的非洲徒弟在其他区块作用越来越突出。

2001年11月,加拿大方的勘探部经理郑重地给中国石油集团的勘探开发公司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苏永地先生谦虚谨慎,严细认真,刻苦钻研,技术熟练,热心帮助同事,为联合公司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这些优良品质也为我们多元文化的公司树立了团结协作、努力工作的榜样。”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派出的地区总裁多次高度评价苏永地的工作,他说:“中国石油应为有你这样杰出的、忠诚的地球物理师和勘探专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需要略加补充的是,马来西亚的这位总裁原本是福建人,时常有机会与苏永地在一起用闽南话交流乡情。

身处异国他乡,在乡音乡情面前,东方人可能会陶醉其中而失去自我,这是东方人极富人性化的一面,但也是一种文化弱势。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人才的自由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健康活力的象征。像苏永地这样的人才,被猎头公司看上属正常现象。但苏永地有定力,就像他能面对地震资料一坐几小时不挪身一样,他婉言谢绝过高薪和优厚条件。

联合公司的勘探区域地处热带沙漠地区,环境艰苦,高温炎热,而且当地流行马来热,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按规定,中方在非洲的员工每3年就轮换回国,但因工作需要,或苏永地在联合公司的作用突出,他至今在非洲已工作了9个年头。

9年来,苏永地和同事们团结协作,为国家形象而搏。他参与完成了苏丹1/2/4区大部分地震资料的解释成图,精细解释了3万多公里的二维地震资料和173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资料。

到2004年年底,苏永地个人直接确定评价井15口,成功率100%;直接确定预探井41口,成功率超过了80%,发现了33个断块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1亿桶,为1/2/4项目建成1500万吨大油田提供了储量基础。而1997年进入非洲大地时,中国石油确定的目标是3年内建成1000万吨产量油田。

9年中,苏永地以自己超常的奉献和忘我的努力,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国际(尼罗)公司先进工作者和“尼罗十佳”,1999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2004年被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等。

石油文化正朝霞

无论是在北京或中原油田采访,即便是用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往非洲采访,受访者一听说采访苏永地的事迹,都想多说一些。“踏实、扎实、善良、真诚”等赞语众口一词地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受访者口中说出。因此,关于人品,就成为才能、贡献之外的采访目的。

现居山东临沂的周东迁,从电话中听说采访苏永地的事迹,他当即表示:“我随后把他的事迹写成专门材料快递给你们。”

记者用录音记下了周东迁对苏永地的概括介绍:“我与苏永地同年同月生,在中原油田同在一个项目组工作。他对我的关心我终身难忘。我患了肝炎,后来又患了皮肤病,许多人不敢接近我。苏永地不,他帮我整理衣物床被,他爱人在医院工作,两口子为我跑前跑后,帮我办理住院手续,交住院费。我病退后,又是他每月帮我领工资,邮寄汇款。我这辈子交了个好朋友。我对他永远感激!”

中原油田研究院副院长谈玉明说:“我们以前是同事,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工作上绝对放心。如果硬要给他找出缺点,那就是不和大家打扑克,也不和大伙一起吃饭,因为他身体不允许喝酒。1987年,苏永地在中原油田做的解释图,2002年、2003年打了一批井,都是他圈定的有油的地方。果然都成功了。他带头搞了不少项目,但哪个成果你见他署名在前?”

中原物探研究院副总地质师魏生祥说:“他的事业为什么好?善于与地质人员协作,团结,他刻苦,他虚怀若谷。”

中原物探研究院高工赵其磊说:“他帮助人毫无保留。《地震解释中的陷阱》是本价值很高的书,很难找到。他有,他主动给大家看。”

中原油田研究院地质室主任黄新文说:“1987年我还是单身。我外婆和我妈来油田看病,吃住有困难。苏永地请我们住到他家10多天。18年了,我妈总说,那真是一家好人啊!”

“他淡泊名利。1994年,他找到院领导,把高工的名额让给了他人。”

“他做的图桑1井获奖了,他却硬是一分钱奖金也不要。”

……

记者采访了他的岳父、退休老人刘取财:“第一次上门来,正好是年三十,那时我们有个孙子,按风俗,应该给我孙子压岁钱,可他竟是两手空空,我老一阵不高兴。后来才知道,在我们还没看到他的时候,他早悄悄地塞给孙子20元压岁钱。为人实在呀!一次下班,他买回两条鱼,说‘今天您生日’。嗨,我自己都不记得呢!他的一个舅公,去世后葬在香港,每次出国,他都要去祭奠。他从小家穷,现在他每月都给他叔叔、伯伯寄钱。我两个孙子现在都读大学,他无论什么时候回国,都要打电话关心他俩的学习。2003年7月,他硬是带我们老两口到贵州黄果树瀑布旅游,还请艺人作诗,把我的名字藏在诗内,再做成纪念品。真孝道,是个难得的好女婿!”

亲人和同事的叙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苏永地形象。他工作成就卓越,但又不是那种“工作机器”,他致力于国家的事业,又不在言辞上明显地流露。苏永地今年在异国他乡加入了党组织,记者总想从他的身上找出一些既独到而又有必然性的成长启示。通过采访联合公司的中方人员,联系到中方公司营地每天升国旗、唱国歌的影像资料,记者找到了。

在激情燃烧的创业时代,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工人形象,至今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王启民、秦文贵、李贺等先进典型的涌现,正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今日版。

在海外开拓日益做大的今天,苏永地这个科技楷模又走近了广大读者。

苏永地出生的时候,正是大庆会战的火红岁月。可是,苏永地出生在福建,在他少年的成长中,其实对石油并不了解。

和苏永地同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的黄先雄,现在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中心的总地质师。他说了自己的真情:1980年考上大学,填志愿时一无所知,稀里糊涂,我和苏永地都是服从调剂到华东石油学院的。一看“华东”还以为学院在上海,哪知一报到,竟在荒凉的东营黄河滩上!一进校门心就凉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刚走上复兴之路,百端待举。但那时的学院给了苏永地这一代以宝贵的教育:从破旧的校舍中,他们第一次听到了“干打垒”这一历史名词及相关的系列创业故事;而课堂的教育,从教师们的朴实言谈、纯真情怀中,他们也间接地感受了石油人的气质。那时校园文化十分单调,但与石油会战一脉相承的校报,却给了苏永地这一代丰富的精神食粮。

不久,专业课的学习开始了。复杂、神奇、科学的石油知识很快满足了苏永地的求知欲望,他顿时感到学校生活的充实和美好。从接触石油事业知识的第一天起,他逐步萌发了以知识报效祖国的念头。“认识了石油,我们不再觉得心凉,只觉得火红、火热。”黄先雄说。

对苏永地这个农村孩子而言,除了知识报效祖国外,似乎还有一层影响。他读大学时,国家实行助学金制度,苏永地是靠国家助学金读完大学的。他的报恩情怀很朴实,在今天,这种报恩行为仍对人们有启迪意义。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石油这种以奉献为基调的企业文化,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环境,而一代又一代典型人物的出现,又让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歇的良性互动局面。

非洲鼓点东方神韵!

人们有理由为中国石油自豪,有理由为中国石油拥有苏永地这样的科技楷模而骄傲。

【原载《中国石油报》2005年4月18日一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