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

赵建华《先“人”后“师”》

作者: 发布者:肖凡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12-05 浏览次数:233

先“人”后“师”

——关于师德的思考

资源系赵建华

入职一年,虽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名新人,但已求学20余载。一路走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师生关系,最近一年多来更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参与,熟悉而陌生,感悟颇多。总体想法是,教书育人是种修行,与修身养性的要求有许多相似,但标准却远高许多。关于师德的思考不尽成熟,在此仅浅谈几个方面的拙见。

一、最基本的操守是尊重

做人首先要学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教育更是!崇尚尊师重道固然正确,但多年的园丁教育似乎正在走入了误区,做为园丁按照自己的想法管理花园中的花花草草再自然不过,教师天然的拿到了主动权,似乎高学生一等。同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类似,充满浓郁感情色彩,尊卑也就分明了起来。这些既是规矩也是感情,能够让师生关系单纯真挚,但实际上,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这些观念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师爱生,生才应该敬师,只记得老师高学生一等,时不时就会爆出老师威逼利诱、压榨甚至骚扰学生的报道。这些老师完全忘记了学生(特别是大学以后)作为一名成年的社会人理应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如果老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欺压学生,在我看来不仅是师德的丧失,更是连做人的基本自律都没有!当好老师,首先要像尊重任何一个其他人一样,尊重自己的学生。

二、最好的行动是关爱

老师之所以备受尊重,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可以带领着一个个懵懂的灵魂,走上一条绚烂多彩的路,对于大学老师,这条路不仅仅是知识之路,更有可能是精神之路,可谓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形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做好引导,将让学生受益一生。万世师表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要做到就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挖掘优势潜能,做出正确引导,这其中也包括对思想的引导。要做到这点,不花足够的心思在学生身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体现老师是否负责任的不是多少课时,而是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这些基础上的针对性引导。

三、最大的德行是平等

因材施教是尽最大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而非挑挑拣拣,对“好”学生教的多,“差”学生教的少。孔老夫子还教授我们另一条更重要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人固然有各种喜好,但在教学这件事上,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责任心超越喜好,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享有平等的改善生活、改造精神世界的机会!这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师德的必备素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