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化

播火记 ——信荃麟

作者: 发布者:伏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07-06 浏览次数:669

信荃麟 男1929年11月出生 汉族 中共党员 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 原石油大学(华东)油藏地质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

  

勇闯禁区找油气

1982年,对年已半百的信荃麟教授来说,是那么的不平常。

这一年,信荃麟刚从担任多年的系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就一头扎进教学科研中,并开始实施一项深思熟虑的计刘,那就是必须突破“学院式”研究,到生产中搞科研,让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并在教学中得以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他的倡导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制在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开始了探索:教师既搞教学,又搞科研,又能指导生产;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懂生产实际,又有动手能力,成为具备多种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オ。于是,一个新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生产不断为科研提出新的课题,并为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科研直接为生产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教学又从生产和科研中吸取营养,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信荃麟率领的科硏队伍成为学校与企业、科研与生产相联系的纽带。

1984年4月,胜利油田临盘采油指挥部的有关人员找到信荃麟,希望他能与油田地质专家合作,解决火山岩找油和钻井液漏失问题。为了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信荃麟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不少地质同行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火山岩不利于油气生成、聚集已成定论,火山岩里找油是个禁区。有人提醒信荃麟:不要钻这个死胡同。没人敢揽这件“瓷器活”,大家都退避三舍。

这是块“硬骨头”,但信荃麟更知道火山岩大量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仅胜利油田临盘指挥部已有两口井由于钴遇火山岩层因漏钴井液而报废,能否解决火山岩找油问题,关系着我国东部油气勘探的前景。不能再回避这个难题了!明知山有虎,似向虎山行,这正是信荃麟的性格。他开始了孤军奋战。

敢揽“瓷器活”,信荃麟自有他的“金刚钻”,他认为,正常情况下,火山活动是破坏油气生成的,但事物总有两个方面,如果油气形成于火山活动之后,不仅不会受到破坏,还有利于油气生成。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我们就是要证明这一点,并找到其分布规律。

为了解决火山岩成油之因,信荃麟跑遍了胶莱、鲁西南、太行山,直达燕山,围着胜利油田转了整整一个大圈。拿信荃麟的级别,出公差坐软卧是很正常的,但买票要花时间,等有座的车更花时间。这个时间他花不起,所以,不管有座没座,来车就上。上车后站几个小时,已经是花甲之年的他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常坐车也就坐出了“经验”,后来,每次出门总带几张旧报纸,以备没座时铺开报纸,席地而坐。他和年轻人一样吃住在现场。常常为了工作需要,不顾劳累,不避寒暑,风尘仆仆,往来奔波。受领头人的影响,他的助手们也是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夜以继日地精心观察、描述、分析、化验、测算、比较。透过蛛网般的曲线,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岩石标本,他们犹如进入了五彩斑斓的地下宫殿,各个

地层向他们生动地展示着各自的形态。正是通过这些最基本、最繁琐、最劳累、最费心、也是科学研究最必须的工作,他们取得了个又一个成果。

思路找到了,但还有大量技术难题要去克服,信荃麟以前搞过沉积岩的含油气状况研究,但对火山岩的含油气性还是首次研究,国内外可借鉴的资料也极其有限。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信荃麟和他的助手们开始往返于临盘和学校之间,查阅分析书刊资料,观察分析了10000多公里的地震剖面,详细描述了30多口井,1500多米的岩心,分析了500多口井的钻井和测井资料,并作了扫描电镜、构造数学模型等10种分析。1985年,他们又进一步扩大研究地区和研究内容,调査统计了2500多个火山岩与油气水方面的数据,初步得出结论:火山岩是在一些地区主要生油期之前形成的对油气聚集并无破坏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油气的聚集层和盖层。同年8月,他们根据上述判断提出4个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临盘油田指挥部选择重点进行了试采,在3套火山岩中发现油气流,其中一些井已发现工业油流,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信荃麟闯出了禁区!

《中国科技报》以“华东石油学院科研人员深入胜利油田在火山岩中寻找石油获得突破”为题作了详细报道,《人民日报》转发了这一消息。消息指出,这一突破“为我国东部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前景”。同期,《光明日报〉、《中国石油报)、《大众日报》等报刊相继予以报道,并给予极高的的评价。

不久,以信荃麟为首的“惠民凹陷下第三系构造相带与油气聚集”研究课题先后获得石油工业部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称号。信荃麟没有就此停止。他又瞄准了新的科研目标。

当时,胜利利油田在牛庄找到了油,可由于不知砂体的分布规律,无法开采。信荃麟很快带着他的助手们赶到了现场,承担了“牛庄岩性油藏描述技术研究”这个“七五”课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通过了国家鉴定。在该成果中,信荃麟科学地揭示了深洼陷油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闻明了油气富集高产的控制因素,建立了薄砂体识别的综合技术,为在深注陷中找油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勘探技术。在牛20开发试验区,第一批打了5口井,井井见油

平均单井日产原油30吨,最多达60吨。

从牛庄归来,结合临盘油田的情况,慢慢地,一个想法在信的头脑中形成,这就是用构造岩相分析法来研究含油气盆地。信荃麟认为,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是改造和建造的对立统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沉积类型及其发育分布受构造背景的控制,而构造活动的状况,可以通过沉积类型和发育分布的物质表现出来。这两者的必然联系,正是信荃麟倡导用构造岩相分析法研究含油气盆地的主导思想。

1993年8月,由信荃麟主编的《含油气盆地构造岩相分析》的正式出版,标志着信荃麟倡导的多学科互相渗透的含油气盆地构造岩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成熟。该书一出版,即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不仅被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高校选为正式教材,而且荣获总公司优秀教材一等奖还同时被评为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口探井探明一个断块

在地质学界,波若登有一句名言:“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目前,世界上已对600多个沉积盆地进行过分析研究,其中160个盆地产出石油,发现了3万多个油气田。因此,有人形象地将盆地比喻为“油气集装箱”。但是,盆地与盆地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没有一项研究成果“放之四海而皆准”。深埋地下数千公尺、情况复杂多变的盆地就成为信荃麟和他的助手们所衷情,并为之付出心血的领域。

在信荃麟的油藏地质研究所里,播撒火种的人们揭开了覆盖的盆地上的神秘面纱,用科学技术这支如椽巨笔描绘出地下油龙的雄姿。

油藏描述是80年代才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它是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等手段,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信荃麟正是这一新技术的积极倡导者。

在素有“地质学家考场”之称的江苏油田,信荃麟和他的助手们用自己的理论创造了又一个奇迹。金湖凹陷西园一崔庄是有名的断块特别破碎、油藏特别复杂的地区,油气勘探因此经历了几上几下的徘徊过程。

1993年初,在江苏石油勘探局科技处的邀请下,信荃麟带领油藏研究所接过了这块“硬骨头”。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有两个:一个是技术困难,由于断块小(平均不到一个平方公里),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个断块打几口井,油田方面提出来能否利用现有资料,不再打井,而将断块的各种情况搞清楚,并计算出断块的储量。另一个是人为困难,由于初来作到,难以取得油田的充分信任。信荃麟和他的助手们住在五六个人一间的普遍房间,工作室被安排在岩心库内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间。这些困难还是次要的,最令信教授头疼的是,很多资料借不出来,连上机运算的时间都难以保证。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信荃麟奔波在学校和油田之间,他的助手们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苦干加实干,在年底的阶段汇报中,他们终于赢得了油田科技人员的信任和配工作条件改善了,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地震、测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大胆地把分形几何学、条件模拟和三维定量油藏地质模型等新技术引入到该课题中来,成功地开发出综合地质、测井信息的地震微相研究方法、油水边界预测新方法、复杂岩性的测井综合储层评价技术、断块内部储层参数预测和井间剖面储层参数技术等,为该地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真正实现了利用一口井探明一个区块的含油储量。后来陆续在西1块、崔6块、崔8块等7个断块3个层系发现了工业油流和丰富的储量。目前,该区已成为继真武油田之后的江苏第二大油田。

几年来,信荃麟和他的助手们,奔波于各油田,先后在胜利、大港、辽河、江苏、中原和冀东等油田,开展了以油藏描述为中心的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建立了适合我国陆相复杂地质条件的油藏描述原理和方法技术及相应软件系统。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一、二、三维相结合,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为目的的油藏综合研究和评价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牛庄岩性描述技术研究”一项成果,自1989年油井陆续投产至1992年底,已累计产油28.36万吨,创产值14718万元;“枣园精细油藏描述”结束了该油田原油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1989年至1992年原油产量以14%的速度递增。同时,信荃麟还先后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项。


油藏所内好成才

繁忙的科研任务从来没有让信荃麟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身份,十几年来,信荃麟先后直接和间接指导博士、硕士近百人,这些弟子中,其中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在获得学位的年轻人中,已有近30人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破格提拔:

侯加根,31岁时获得中组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授予的“中国青年科技奖”;32岁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当时石油大学获此项殊荣的最年轻的教师。他先后参加国家攻关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1项,其中他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油藏描述微机系统》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朱筱敏,师从信荃麟攻读博士学位,35岁即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中国地学界“银锤奖”,现为石油大学(北京)石油科学系副主任。

金强,信教授指导的博士、教授,在油藏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9项,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其中被美国《石油文摘》等收录的有12篇。

“我们的年轻人相当可爱!”这是信荃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今后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信荃麟一直把培养年轻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为给年轻人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他争取到了300万元资金购置了MIPS工作站等先进设备;为给年轻人铺路,凡与年轻人合作发表的论文,他总是把年轻人排在前面。在总公司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大港枣园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7个三级子课题中,排在第一位全是年轻人;为给年轻人压担子,研究所开的6门专业课,也全部交给年轻人主讲,在1991年石油大学教务处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査评比中,他们主讲的《地震地层学》得分最高。

几年来,信荃麟领导的石油大学油藏地质研硏究所科研项目不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信荃麟早就是“大款”了,其实,信荃麟依然只是一名普通教授,他把大量的科研收入都投到了学科建设和年轻人的培养上;1993底,总公司重奖15名科技专家,信荃麟领奖归来就宣布:所有奖金全部用于奖励青年人。

信荃麟对年轻人要求很严,对自己要求更严。在科研研中,信荃麟更是把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传授给年轻人,常常为了核对一个数据、一张图件而干一个通宵。久而久之,如此严格的要求在年轻人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了。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李亚辉,因为跟随信荃麟一块去了几趟江苏油田,后来又自已单枪匹马地干过活,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科研能力获得江苏油田领导的赏识,江苏油油田的秦局长对信荃麟说:“你培养的学生我们个个放心。只要让小李来,马上可以安排局级住房。”

对年轻人,信荃麟不仅在治学上言传身教,而且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今令侯加根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是,1991年他家乡安徽发生特大水灾,当时他正在北京出差,无暇顾及老家的亲人。回校后才得知,信荃麟已带领所内同志捐款数百元寄给了他的家人。

在信荃麟的影响下,油藏地质硏究所形成“团结、拼搏、奉献、创新”的所风,成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学科的依托单位,“七五”以来共承担国家攻关和总公司攻关项目近70项,其中49项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11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为石油工业增储上产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油藏地质研究所作为石油大学(华东)唯一的单位被评为总公司先进集体。

信荃麟以其执着的信念为人类追寻着“地火”,在播撒着科技之火、希望之火。燃烧了自己的生命,默默为人类奉献着光明。

  

(文章摘自《岁月流金—记石油科技专家》作者:石油大学 晨昭)


Baidu
map